北京大学,1天3篇Nature!
3月22日,北京大学三项成果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官网,发布多发表上演“帽子戏法”。
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研究员研究组
发表成果《FcμR受体对免疫球蛋白IgM的识别》
肖俊宇研究组的最新成果《FcμR受体对免疫球蛋白IgM的识别》(Immunoglobulin M perception by FcμR)于3月22日在线发表于Nature,揭示了FcμR识别不同形式IgM的分子机制。这是继2020年肖俊宇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阐明IgM五聚体组装和黏膜转运的分子机制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肖俊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已出站博士后李雅鑫、生命科学学院19级博士生沈皓、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19级博士生张瑞雪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IgM是人体内五类免疫球蛋白之一,在免疫应答早期阶段发挥重要功能。IgM在人体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B细胞受体 (BCR) 复合体中的膜结合型 IgM单体,分泌到血清中的IgM五聚体和六聚体以及处于黏膜表面、包含分泌组分(secretory component)的分泌型 IgM。在之前工作中,肖俊宇研究组阐明了IgM五聚体组装和黏膜转运的分子机制,发现IgM以非对称的方式形成五聚体,并揭示了J链调节IgM五聚体组装、介导其与黏膜转运受体pIgR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肖俊宇课题组通过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FcμR特异性感知不同形式IgM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理解IgM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还得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东产业创新基金、昌平实验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新计划)、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35-w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
发表成果《外延高κ栅氧化物集成型二维鳍式晶体管》
近年来,我国“芯片荒”这一“老大难”问题屡屡成为焦点。
3月22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外延高κ栅氧化物集成型二维鳍式晶体管》(2D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ntegrated with epitaxial high-κ gate oxide)的研究论文。这一研究报道了世界首例二维半导体鳍片/高κ栅氧化物异质结阵列的外延生长及其三维架构的集成制备,并研制了高性能二维鳍式场效应晶体管(2D FinFET)。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是该论文工作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BMS Fellow博士后谭聪伟、博士研究生于梦诗、唐浚川、高啸寅是共同第一作者。生长理论计算和形貌表征方面的主要合作者还包括韩国蔚山国立科技研究院丁峰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姜开利教授等。
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腾讯基金会、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项目等机构和项目的资助,并得到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分子材料与纳米加工实验室(MMNL)仪器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797-z
电子学院彭练矛教授-邱晨光研究员课题组
发表成果《二维硒化铟弹道晶体管》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迄今为止,所有二维晶体管所实现的性能均不能媲美业界先进硅基晶体管,其实验结果远落后于理论预测。
近期,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彭练矛教授-邱晨光研究员课题组制备了10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成为世界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半导体晶体管。该研究成果以《二维硒化铟弹道晶体管》(Ballistic two-dimensional InSe transistors)为题,3月22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电子学院博士生姜建峰与徐琳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彭练矛教授和邱晨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为论文唯一单位。
这项工作突破了长期以来阻碍二维电子学发展的关键科学瓶颈,将n型二维半导体晶体管的性能首次推近理论极限,率先在实验上证明出二维器件性能和功耗上优于先进硅基技术,为推动二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信心和活力。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19-w
来源:北京大学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科学指南针一测试万事屋
干货丨资讯丨教程丨视频
课件丨文献下载丨测试服务
点个再看,今年一作IF轻松>10